主耶穌基督(三)

耶穌基督是是我們的主、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創造了諸世界,道成肉身,成就救恩,彰顯於人間。換言之,神的話語(Logos)不僅僅記載在聖經裹有關神的旨意以及在歷史中的作為。神的話語就是神自己,也是神的行動。因此約翰宣告並頌讚,說: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約一-3)

「耶穌基督」不僅僅表述在歷史裹,更是人類在時空裹的發現:我們的救贖的恩主就是創造天地的神。「耶穌基督」的名超乎萬名之上的。耶穌基督就是信仰之根源、知識與中心。

主耶穌基督(二)

耶穌基督是主。這是信經的第二條。這個宣告並非是觀念上或神學的理論,乃是眾信徒生命的體驗。耶穌基督的名和祂的工作是為了我們的,為我們成就了救贖。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在祂光裹我們得以見光,也看見自己的黑暗。

信經頭一條宣告:我們所信的神是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第三條宣告神是聖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頭一條稱頌一位超乎萬有的、全能的創造主宰、我們所認識的父神。第二條讚揚創造的神道成了肉身,成了受創造的人。神站在人的位置上,盡了人當盡的責任,為我們成就了救恩。第三條言說一位貫乎我們之中,住在我們之內的神,把救恩造在我們的生命裹去,叫我們知道成為神的兒女,使我們能呼喊神為父。

再說,信經的第二條稱頌神成為人。一位永恆的神,進到人類的歷史裹去;神在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裹出現。基督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裹,一個特定的地域上出現過:就是我們人類的歷史。這就是神的愛(約壹四19)。這愛就在基督耶穌為我們的(羅五8)。愛若不是如此具體,就只不過是如同鳴鑼響鈸。所以說神的愛是之長闊高深,實在是無法測度的(弗三19)。

主耶穌基督

「使徒信經」第二條: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裹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耶穌基督是信仰的中心以及分水嶺。簡略地說,中心指父神的一切榮耀藉耶穌基督彰顯,同時聖靈的工作是以耶穌基督的為依歸,例如道成肉身是聖靈的工作,從死裹復活是聖靈的工作;況且聖靈在人心裹工作,叫人痛惡罪,為罪責備自己,明白父上帝在基督裹賜給人的無條件救贖恩慈,且把這救贖恩典造在人的生命裹,以致信徒能呼喊亞爸父上帝。分水嶺,有了耶穌就有父神,有了基督也有聖靈;沒有耶穌基督,只不過是空洞的信仰,表面的宗教儀式。因此,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和聚會。沒有耶穌基督的團體,只不過是社團,只不過是為了某種目的、興趣或利益而聚集的團體,比方街坊福利會、高爾夫球會或銀行公會等。照樣,沒有耶穌基督的敬拜,就着重外表的、儀式的,一種屬乎偶像式的崇拜而已!

這一條信經可能是源於早期教會的公開認信,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腓二5-11)

一則見證:雙重恩惠

我的八十六歲師母,前兩天她的二十出頭的男孫邀請她去游泳。兩婆孫高高興興的結伴去了。可是,她竟在池邊失足,就在醫院的急症室躺了大半天。
男孫一直伴在老人家身傍,床的另一邊躺着一個從自殺中得救的男士,也只不過二十多歲!兩個青年就談起來了,一直談到我的老師出現。那青年人說:我有事要先回家,請祖父為這位青年祈禱好嗎?老祖父為青年祈禱,為心愛的老伴感恩。那從死亡走回頭的青年人,看着兩個相愛的老人家,見過一個孝敬的年青人,臉上露出一絲希望的笑容,他決定要活下去。
我的老師母情況如何?她半邊臉又青又淤,除此之外,眼睛沒有爆裂,頭臉不需要縫針;照了腦電圖,就離院回家休息。一個八十六歲的老太太,跌了一跤,帶着青淤的半邊臉還是談笑風生。
我回到家裹,一直在想着兩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卻走上兩條不同的路;在死亡與危難的路途上,他們竟然在那生命與死亡的急症室遇上了。那八十六歲的老太太除了清淤的半邊臉,卻沒有大傷。真是奇蹟,加上奇蹟!
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詩九十一1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三)

天與地都是全能的父所創造的。天,有多大多高,全然超乎我們人類所能想象和理解的;地,卻是我們的居所。頭頂一片天,腳下一片地,就是人的生存空間,是天父賜給我們藉以為生的美麗世界。
可是,人做了各種的理論與觀念,推測宇宙世界的來源,有說是從單細胞起的進化,有說是宇宙的大爆炸,有說是板塊的移動等。總之一句話,就是宇宙世界及其萬物都是自行生出來的。因為人就是萬物的尺度與中心;一切皆由人決定。所以,早於二千年前保羅就嘆息,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
馬丁路德宣告,說:「我信神創造了我,以致創造全世界。」這句話說聽來有點怪怪的又不合時間的次序與邏輯。但馬丁路德卻確實地道出了信仰與人生。一個不認識神,不相信神的人,就非得用人做出來的理論或宗教去言說宇宙萬物的起源。只有領受了神的救贖恩慈的,才真正地明白救贖了我們的父神,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因此,我們就明白沒有耕種的天上雀鳥有食糧,沒有紡織的地上花草有美麗衣裳,它們都實實在在地向我們述說並見證父神的看顧和保應。來啊,讓我們歌頌三一神,稱謝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二)

「使徒信經」第一條宣告,說:「上帝全能的父」,這就馬上與第二條:「上帝獨生的子」以及第三條:「聖靈」構成了基督教的仰信。聖父、聖子以及聖靈並非三個不同的神,乃是一位神、即三一神。「三一神」這並非人為的理論,也不是哲理上的推測,更不是一門神學。這乃是三一神向人類的自我啟示:三個位格、一位神神,即聖父、聖子及聖靈。簡言之,當我們說三即表達一,而一也表示三。這是奧秘。這是我們敬拜的三一神。
還有,「聖父」乃稱之謂:「我們的父」。父神是眾信徒的、共同的父親;一位神藉着聖靈的恩惠,在聖子的救恩裹成了我們眾人的父親。這是三一神的啟示和工作。父神在基督裹為我成就了救恩,藉着聖靈把救恩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藉着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感動呼叫神為亞爸父。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神藉基督的血為信徒立了無條件的、白白恩慈的盟約,叫一切凡相信的都在聖靈的恩領裹成為神的兒女。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八14-17)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這是「使徒信經」的第一條。我們可以從三角度去思想這條信經:其一、創造的工作;其次、上帝與人類的盟約;其三、救贖的工作。
聖經的第一個宣告:「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一1)這個宣告就是上帝藉祂的工作而自我顯示:上帝獨自創造諸世界及其中的一切。換言之,這一切的創造彰顯上帝的智慧、能力和榮耀(詩十九1-4;羅十一33-36)。宇宙以及其中的萬物不斷地在回應着聖經裹的第一個宣告:上帝的自存以及祂的大能和榮美。這個宣告清楚而淺顯,就是要叫受造的人能夠知道明白。
那有眼看不見宇宙的見證,有耳聽不見這宣告的人,就提問,說:上帝創造天地;那麼究竟誰造了上帝?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信心的問題,更是表明罪的核心:人的驕傲。聖經記述:上帝按着祂榮耀的形像造男、造女。後來,受造的人按着自己的形像做出神袛,好顯明人就是萬物的尺度和中心。人着實是萬物之靈,但可嘆的是:竟然按着各種的動物、天體,甚或他自己的形像或想像造出神袛。人啊人,竟然墮落如斯。
聖經的宣告並非為哲理的推測,乃是歴史的記述:見證神的大能和榮耀。聖經不僅僅宣告上帝的自存、祂的工作,更見證了上帝與宇宙萬物的關係:祂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按這個亮光來看,「使徒信經」第一條就是公開而直接地認信:上帝的啟示、祂的存在、祂的活動,並且上帝是與我們有密切而真實的關係。

「信心」需成長

我們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年代:人不愁沒有食物,只怕吃得過量而肥胖。食物如是,屬量的飲食也是如此:型型式式的延伸課程豈不是充斥了教會。
可惜的是,今天教會不再是世界旳明燈,反而處處在效法世界。諸如會堂成了巿集,敬拜成了娛賓的重頭戲,查經成了茶經,各種樣式的活動成了招聚人數的途徑。許多從廟宇、從商場走進教會的,十年下來的教會生活,也許讀了神學,也許擔負起教會領袖的重任,但是卻沒有把聖經好好地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唸上一遍!難怪今天教會之內熱衷傳播的,乃是不合理和不公義的自誇、侮慢、狂傲、流言、是非、漫罵、毀謗,甚至欺詐等言行。教會不錯是罪人之聚集所,但為何蒙恩的罪人卻沒有在心意上更新變化呢!
後現代是一個表面豐富,骨子裹卻單薄!孤單寂莫的呼聲不僅僅在鬧巿中回響,也明顯地掛在熙來往攘的人群面上。在後金融海嘯的時日裹,沒錢的人擔憂生活,有錢的卻生活擔憂:如何保值投資!唉,這是一個豐盛的飢餓年代!
「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2)
讓我們悔改,回到神的話語去。「信心」需成長,而且是不斷地成長。「信心」是有根有基建於使徒和先知之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二20)。房角石,乃昔日建築物的主要基礎;使徒與先知,則是聖經的新舊兩約。基礎,萬丈高樓從地起。根,是植物生命之源;從苗到百呎大樹,只要根能越生越深,樹就能越長越高。堅固的「信心」乃是深深地扎根在基督裹,生根建造,開花結果(西二6)。
我們所敬重的金新宇牧師,時年九十一高壽,每天還是不斷地努力讀聖經。他在香港大學任教的繁忙年間,沒有停頓每天讀聖經,如今讀至「馬可福音」,將要完成第一百零四遍。他謙和地,說:希望人人多讀聖經。沒有人能藉忙碌或任何理由而說,沒有時間讀聖經。這真是一個佳美的榜樣。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羅十五4、5)

「信心」的言語

教會是由一群公開認信耶穌基督是主的團體組成的。這認信是源於聖經的啟示和教導(羅十9)。所以,教會(即信仰群體)在宣講福音時,就是一種獨特的「信心」言語。保羅勸勉信徒說:「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五19、20)因此為了彼此的溝通,也為了理解聖經的緣故,無論是在舊約,或新約,甚或時至今天的信仰群體都有一套屬乎他們自己的言語。
不過,「信心」若只是屬乎教會的,是信仰團體之內的一套語言;那麼又怎能傳講福音呢?教會存在的宗旨就是要宣講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教會不僅僅要向世界宣講福音,更重要的是要使聽的,能聽得清楚明白。否則,教會就失去了她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 ...向輭弱的人,就作輭弱的人,為要得輭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19-23)為了這個原因,「信心」並非是難懂的言說,乃是一種使人得福音好處的淺顯說話。
福音是我們在主裹的共同經驗:經驗神的愛。「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一15)畢竟,「信心」是愛的語言。福音,就是挑戰我的全人對神、對人的愛。領受福音,就是為己罪懺悔,回轉歸向神;宣講福音,乃是對世界,對人的關懷與真實的愛。

「信心」需學習

我們所傳的並非亂講瞎說的,乃是按着神的啟示、聖經的真理宣講福音。同樣我們所信的是有根有基的道理、客觀的歴史,即神在人類歴史裹的事蹟。「信心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畢竟,基督教的信仰就是知識。
我們所傳的,所信的對象必需清楚,祂乃是三一神:聖父、聖子和聖靈。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三一神的真理。這真理超乎人所能理解的,也不是人為的作品,乃是三一神自我的啟示。三一神所啟示的內容,乃是祂自己,即聖父、聖子和聖靈。基督的信仰,就是三一神的工作與恩惠,使本來死在罪惡過犯裹的人,成為神家裹的人,「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即聖經的新約和舊約)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0-22)三一神的無條件救贖恩惠叫那些本來與基督無關的的局外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的人,能藉基督的救恩與神親近,藉着聖靈呼喚神為我們的亞爸父。
那麼,三一神是否可以理解?是否能夠明白呢?當然可以。神向我們啟示的並非一些事物,也不是一些行動,乃是神自己。父神在基督裹為我們成就了救贖的恩慈,藉着聖靈叫我們能明白這救贖的恩惠。這是三一神的主動而在祂的自由裹所施行的無條件恩慈。
罪人在其有限壽數裹實無法理解三一神的奧秘,也無法領會救贖是三一神白白的恩慈。誠如我國所說,不能與夏蟲語冰。因此真實的知識叫我們真實地認識神,也能真實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認識神的永能和神聖,就越感自己的卑污;當我們認識自己的罪惡過犯,越知道無法自我救拔,越稱讚神的救贖大能和奇妙的恩慈。
基督徒若非蒙聖靈的光照引領,就無法明白耶穌的救恩。在基督裹的信徒必需努力學習真理,必需用心明白三一神的恩惠,知道主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保羅說:你們學了基督,就是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以致脫去了舊人,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0-24)

信心

今天基督徒談起「信心」,馬上想及個人對主耶穌的回應和接受,想及主觀的經驗。當然,這都是重要的。
然則,客觀的而有根、有基的「信心」是更需要、而更重要的。這根基就是聖經的新舊約,是以耶穌為中心、核心和基礎的預言和歴史事實。讓我們舉一個例子去說明客觀的真理乃「信心」的依據。一天我在九龍聚會之後,再與幾位久別的朋友談談了一會,然後坐地鐵回港島去,在灣仔轉乘公共汽車(巴士)。我在車站等了十多分鐘後查看行車時間表,才發現最後一班公車已在十五分鐘前離了站。那時,我是否應當相信這張行車時間表呢?若然不信,就在車站繼續等,直等到明天頭一班公車。我馬上決定揮手截的士回家。可見,「信心」的決定並不是矇着眼睛,也不是毫無根據的迷信。聖經已經明載了有關神在歴史裹所行的事。這就是「信心」的基礎。
再者,「信心」的客觀性乃在於信仰群體的共同經驗。這信仰群體包括了兩方面:一則、地域上的,即現今的地方的甚至全世界的教會;另則、時間上的,亞伯拉罕是信仰的先祖,後繼的有摩西、約書亞、保羅、彼得、約翰、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等。所以,「使徒信經」裹說:「我信」。這個「我」乃表述一個「大我」,即所有的信徒的信,以致於今天我這個人加入了這個在基督裹的信仰社區、信仰群體裹。
因着這樣的信心,我們就不再是外邦人:乃是與眾聖徒同國,是神家裹的人了(弗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