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

耶穌基督的一生並沒有甚麼值得我們信徒感到欣羡、榮耀甚或興奮的!想想,祂的出生地既不在醫院,也不在家裏,卻在卑賤污穢的馬槽裏!祂只不過是木匠的兒子,在窮鄉僻壤的村莊成長,書沒有讀過幾年!祂不僅沒有好的長相,也沒有背景,三十出頭就受盡了白眼!那在人眼裏認為是公正、公義的會堂,卻以極不公義而又詭詐的方式審判祂,更定把祂定了死罪!十字架的極刑本是給沒有身份、沒有錢財、沒有背景的非羅馬籍的賤民!想一想,祂的一生,苦難的一生。
耶穌基督的苦難,是按着神在舊約裏的預言與應許而成就的。誠如先知說: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5)這是神榮耀的作為,智慧的顯示,叫凡相信祂的,都得蒙救贖之恩(林前一1824)。
耶穌基督的苦難,也成了凡相信跟從祂的人的樣式。我們的主、創造天地的神,況且遭到各種各樣的困苦,忍受詭詐與不公的對待;那跟從祂的人又怎會免於苦難呢?讓我們專心仰頼受苦的主,注目於那位默然負軛的耶穌。在我們的人生高峰與幽谷裏緊貼着祂的杖與竿。

我們的主

「耶穌基督是主」乃我們信仰認知的基礎。保羅說:「你若口裹認耶穌為主,心裹信神叫祂從死裹復活,就必得救。」(羅十9)
「耶穌基督是主」不僅僅着重祂在世上的三十年生命和生活,乃言說祂的身份和作為:神的獨生、創造世界的神、救贖世人的主。這項認知基本上就是信徒對神的敬拜與讚美。敬拜與讚美乃是從聽道而來的。事實上,聽道就是接受和遵從神的話語。
為了這個原因,「耶穌基督是主」不僅是個別信徒的對救恩的,對神稱讚與感謝;乃是一個群體的宣告,說:我們都是蒙耶穌基督拯救的罪人。
「耶穌基督是主」是前驗性的表述(a priori),也是後驗性的認知(a posteriori)。粗略來說,前驗性的表述乃是教會對神啟示的宣告;後驗性側重個別與群體信徒的經驗與認信。因此,我們宣告說:「耶穌基督是主」是「我們的主。」
按這個亮光來看,當宣告「耶穌基督是主」,不論是個別談論的或是公開聚集的,也不論是在基督的群體抑或是還未相信的,這項宣告與認知是對人,也是對着屬靈界的。這項宣告不僅對受眾的人,叫相信的心被恩感而稱頌神,也叫未信的能明白得救的道理;同時更直接地向屬靈界的惡魔。「耶穌基督是主」,因為:
「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二9﹣10)

上帝的獨生子

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這是神向人類的宣告,也是祂的自我啟示。歷世歷代以來神透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顯示祂的存有、祂的作為以及祂的性情;但是神藉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完完全全的表彰祂的一切(弗1-11,來一1-3)。
「上帝的獨生子」一詞馬上引起許許多多的猜測,諸如神與子的關係和次序等問題。事實上,這個詞語乃是神的自我顯示,誠如約翰說:「從來為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裹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尼西亞信經就簡淺地闡釋這項認信,說:「我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先為父所生,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而為真神,被生而非受造,與父一性... ...。」可見,認信乃基於聖經的啟示的;而耶穌基督的其人以及其所做的事就是我們信仰的根基、內容和中心。換句話說,我們的認信乃是因為神如此向我們表白(啟示),也因為是我們信仰和生活的真實體驗。

神的名

廣東俗語說:「不怕生壞命,只怕取壞名。」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記號,其實就是那一個人。我們的名字都是祖輩、父輩所取的,或是按着宗譜而來;還有中國人的名字都含有一個意思,比如「帶金」、「帶銀」、「帶娣」述說嬰孩為父母帶些甚麼,又或「國強」、「興華」等更清楚明說戰後一代父母的期盼嬰孩。而神的名,就是神的自我啟示。
新約時,神賜下了「耶穌基督」的名給我們,叫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0、12)。「耶穌」的名字就是救贖;而「基督」即彌賽亞,乃是舊約應許的君王。耶穌基督是主、是王。耶穌基督是神的話語,也是神的行動。神的話語和行動就是神的啟示。神透過耶穌基督其人和其所行的事,在人類的時空裹不僅為我們成就無條件的救贖恩典,也向我們表述祂的心意。神的說話,神的行動,神與我們同在,都是神向我們的啟示。
所以當我們宣告耶穌基督是主,我們並非講述一個理念或一種神學觀,乃是經驗神為我們成就的救贖恩慈。我信耶穌基督,亦即宣告昔日舊約的應許在新約時成就了。神成了肉身,住在我們當中。
因此使徒信經第一條:神是超乎我們,祂是創造的主宰、我們的天父。第三條:神是與我們同在,祂是聖靈。第二條:神是為我們的,祂是救贖的主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的基本、中心、內容,以及知識的開端。透過耶穌基督,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神。

主耶穌基督(三)

耶穌基督是是我們的主、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創造了諸世界,道成肉身,成就救恩,彰顯於人間。換言之,神的話語(Logos)不僅僅記載在聖經裹有關神的旨意以及在歷史中的作為。神的話語就是神自己,也是神的行動。因此約翰宣告並頌讚,說: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約一-3)

「耶穌基督」不僅僅表述在歷史裹,更是人類在時空裹的發現:我們的救贖的恩主就是創造天地的神。「耶穌基督」的名超乎萬名之上的。耶穌基督就是信仰之根源、知識與中心。

主耶穌基督(二)

耶穌基督是主。這是信經的第二條。這個宣告並非是觀念上或神學的理論,乃是眾信徒生命的體驗。耶穌基督的名和祂的工作是為了我們的,為我們成就了救贖。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在祂光裹我們得以見光,也看見自己的黑暗。

信經頭一條宣告:我們所信的神是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第三條宣告神是聖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頭一條稱頌一位超乎萬有的、全能的創造主宰、我們所認識的父神。第二條讚揚創造的神道成了肉身,成了受創造的人。神站在人的位置上,盡了人當盡的責任,為我們成就了救恩。第三條言說一位貫乎我們之中,住在我們之內的神,把救恩造在我們的生命裹去,叫我們知道成為神的兒女,使我們能呼喊神為父。

再說,信經的第二條稱頌神成為人。一位永恆的神,進到人類的歷史裹去;神在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裹出現。基督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裹,一個特定的地域上出現過:就是我們人類的歷史。這就是神的愛(約壹四19)。這愛就在基督耶穌為我們的(羅五8)。愛若不是如此具體,就只不過是如同鳴鑼響鈸。所以說神的愛是之長闊高深,實在是無法測度的(弗三19)。

主耶穌基督

「使徒信經」第二條: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裹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耶穌基督是信仰的中心以及分水嶺。簡略地說,中心指父神的一切榮耀藉耶穌基督彰顯,同時聖靈的工作是以耶穌基督的為依歸,例如道成肉身是聖靈的工作,從死裹復活是聖靈的工作;況且聖靈在人心裹工作,叫人痛惡罪,為罪責備自己,明白父上帝在基督裹賜給人的無條件救贖恩慈,且把這救贖恩典造在人的生命裹,以致信徒能呼喊亞爸父上帝。分水嶺,有了耶穌就有父神,有了基督也有聖靈;沒有耶穌基督,只不過是空洞的信仰,表面的宗教儀式。因此,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和聚會。沒有耶穌基督的團體,只不過是社團,只不過是為了某種目的、興趣或利益而聚集的團體,比方街坊福利會、高爾夫球會或銀行公會等。照樣,沒有耶穌基督的敬拜,就着重外表的、儀式的,一種屬乎偶像式的崇拜而已!

這一條信經可能是源於早期教會的公開認信,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腓二5-11)

一則見證:雙重恩惠

我的八十六歲師母,前兩天她的二十出頭的男孫邀請她去游泳。兩婆孫高高興興的結伴去了。可是,她竟在池邊失足,就在醫院的急症室躺了大半天。
男孫一直伴在老人家身傍,床的另一邊躺着一個從自殺中得救的男士,也只不過二十多歲!兩個青年就談起來了,一直談到我的老師出現。那青年人說:我有事要先回家,請祖父為這位青年祈禱好嗎?老祖父為青年祈禱,為心愛的老伴感恩。那從死亡走回頭的青年人,看着兩個相愛的老人家,見過一個孝敬的年青人,臉上露出一絲希望的笑容,他決定要活下去。
我的老師母情況如何?她半邊臉又青又淤,除此之外,眼睛沒有爆裂,頭臉不需要縫針;照了腦電圖,就離院回家休息。一個八十六歲的老太太,跌了一跤,帶着青淤的半邊臉還是談笑風生。
我回到家裹,一直在想着兩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卻走上兩條不同的路;在死亡與危難的路途上,他們竟然在那生命與死亡的急症室遇上了。那八十六歲的老太太除了清淤的半邊臉,卻沒有大傷。真是奇蹟,加上奇蹟!
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詩九十一1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三)

天與地都是全能的父所創造的。天,有多大多高,全然超乎我們人類所能想象和理解的;地,卻是我們的居所。頭頂一片天,腳下一片地,就是人的生存空間,是天父賜給我們藉以為生的美麗世界。
可是,人做了各種的理論與觀念,推測宇宙世界的來源,有說是從單細胞起的進化,有說是宇宙的大爆炸,有說是板塊的移動等。總之一句話,就是宇宙世界及其萬物都是自行生出來的。因為人就是萬物的尺度與中心;一切皆由人決定。所以,早於二千年前保羅就嘆息,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
馬丁路德宣告,說:「我信神創造了我,以致創造全世界。」這句話說聽來有點怪怪的又不合時間的次序與邏輯。但馬丁路德卻確實地道出了信仰與人生。一個不認識神,不相信神的人,就非得用人做出來的理論或宗教去言說宇宙萬物的起源。只有領受了神的救贖恩慈的,才真正地明白救贖了我們的父神,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因此,我們就明白沒有耕種的天上雀鳥有食糧,沒有紡織的地上花草有美麗衣裳,它們都實實在在地向我們述說並見證父神的看顧和保應。來啊,讓我們歌頌三一神,稱謝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二)

「使徒信經」第一條宣告,說:「上帝全能的父」,這就馬上與第二條:「上帝獨生的子」以及第三條:「聖靈」構成了基督教的仰信。聖父、聖子以及聖靈並非三個不同的神,乃是一位神、即三一神。「三一神」這並非人為的理論,也不是哲理上的推測,更不是一門神學。這乃是三一神向人類的自我啟示:三個位格、一位神神,即聖父、聖子及聖靈。簡言之,當我們說三即表達一,而一也表示三。這是奧秘。這是我們敬拜的三一神。
還有,「聖父」乃稱之謂:「我們的父」。父神是眾信徒的、共同的父親;一位神藉着聖靈的恩惠,在聖子的救恩裹成了我們眾人的父親。這是三一神的啟示和工作。父神在基督裹為我成就了救恩,藉着聖靈把救恩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藉着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感動呼叫神為亞爸父。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神藉基督的血為信徒立了無條件的、白白恩慈的盟約,叫一切凡相信的都在聖靈的恩領裹成為神的兒女。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八14-17)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這是「使徒信經」的第一條。我們可以從三角度去思想這條信經:其一、創造的工作;其次、上帝與人類的盟約;其三、救贖的工作。
聖經的第一個宣告:「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一1)這個宣告就是上帝藉祂的工作而自我顯示:上帝獨自創造諸世界及其中的一切。換言之,這一切的創造彰顯上帝的智慧、能力和榮耀(詩十九1-4;羅十一33-36)。宇宙以及其中的萬物不斷地在回應着聖經裹的第一個宣告:上帝的自存以及祂的大能和榮美。這個宣告清楚而淺顯,就是要叫受造的人能夠知道明白。
那有眼看不見宇宙的見證,有耳聽不見這宣告的人,就提問,說:上帝創造天地;那麼究竟誰造了上帝?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信心的問題,更是表明罪的核心:人的驕傲。聖經記述:上帝按着祂榮耀的形像造男、造女。後來,受造的人按着自己的形像做出神袛,好顯明人就是萬物的尺度和中心。人着實是萬物之靈,但可嘆的是:竟然按着各種的動物、天體,甚或他自己的形像或想像造出神袛。人啊人,竟然墮落如斯。
聖經的宣告並非為哲理的推測,乃是歴史的記述:見證神的大能和榮耀。聖經不僅僅宣告上帝的自存、祂的工作,更見證了上帝與宇宙萬物的關係:祂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按這個亮光來看,「使徒信經」第一條就是公開而直接地認信:上帝的啟示、祂的存在、祂的活動,並且上帝是與我們有密切而真實的關係。

「信心」需成長

我們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年代:人不愁沒有食物,只怕吃得過量而肥胖。食物如是,屬量的飲食也是如此:型型式式的延伸課程豈不是充斥了教會。
可惜的是,今天教會不再是世界旳明燈,反而處處在效法世界。諸如會堂成了巿集,敬拜成了娛賓的重頭戲,查經成了茶經,各種樣式的活動成了招聚人數的途徑。許多從廟宇、從商場走進教會的,十年下來的教會生活,也許讀了神學,也許擔負起教會領袖的重任,但是卻沒有把聖經好好地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唸上一遍!難怪今天教會之內熱衷傳播的,乃是不合理和不公義的自誇、侮慢、狂傲、流言、是非、漫罵、毀謗,甚至欺詐等言行。教會不錯是罪人之聚集所,但為何蒙恩的罪人卻沒有在心意上更新變化呢!
後現代是一個表面豐富,骨子裹卻單薄!孤單寂莫的呼聲不僅僅在鬧巿中回響,也明顯地掛在熙來往攘的人群面上。在後金融海嘯的時日裹,沒錢的人擔憂生活,有錢的卻生活擔憂:如何保值投資!唉,這是一個豐盛的飢餓年代!
「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2)
讓我們悔改,回到神的話語去。「信心」需成長,而且是不斷地成長。「信心」是有根有基建於使徒和先知之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二20)。房角石,乃昔日建築物的主要基礎;使徒與先知,則是聖經的新舊兩約。基礎,萬丈高樓從地起。根,是植物生命之源;從苗到百呎大樹,只要根能越生越深,樹就能越長越高。堅固的「信心」乃是深深地扎根在基督裹,生根建造,開花結果(西二6)。
我們所敬重的金新宇牧師,時年九十一高壽,每天還是不斷地努力讀聖經。他在香港大學任教的繁忙年間,沒有停頓每天讀聖經,如今讀至「馬可福音」,將要完成第一百零四遍。他謙和地,說:希望人人多讀聖經。沒有人能藉忙碌或任何理由而說,沒有時間讀聖經。這真是一個佳美的榜樣。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羅十五4、5)

「信心」的言語

教會是由一群公開認信耶穌基督是主的團體組成的。這認信是源於聖經的啟示和教導(羅十9)。所以,教會(即信仰群體)在宣講福音時,就是一種獨特的「信心」言語。保羅勸勉信徒說:「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五19、20)因此為了彼此的溝通,也為了理解聖經的緣故,無論是在舊約,或新約,甚或時至今天的信仰群體都有一套屬乎他們自己的言語。
不過,「信心」若只是屬乎教會的,是信仰團體之內的一套語言;那麼又怎能傳講福音呢?教會存在的宗旨就是要宣講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教會不僅僅要向世界宣講福音,更重要的是要使聽的,能聽得清楚明白。否則,教會就失去了她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 ...向輭弱的人,就作輭弱的人,為要得輭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19-23)為了這個原因,「信心」並非是難懂的言說,乃是一種使人得福音好處的淺顯說話。
福音是我們在主裹的共同經驗:經驗神的愛。「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一15)畢竟,「信心」是愛的語言。福音,就是挑戰我的全人對神、對人的愛。領受福音,就是為己罪懺悔,回轉歸向神;宣講福音,乃是對世界,對人的關懷與真實的愛。

「信心」需學習

我們所傳的並非亂講瞎說的,乃是按着神的啟示、聖經的真理宣講福音。同樣我們所信的是有根有基的道理、客觀的歴史,即神在人類歴史裹的事蹟。「信心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畢竟,基督教的信仰就是知識。
我們所傳的,所信的對象必需清楚,祂乃是三一神:聖父、聖子和聖靈。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三一神的真理。這真理超乎人所能理解的,也不是人為的作品,乃是三一神自我的啟示。三一神所啟示的內容,乃是祂自己,即聖父、聖子和聖靈。基督的信仰,就是三一神的工作與恩惠,使本來死在罪惡過犯裹的人,成為神家裹的人,「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即聖經的新約和舊約)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0-22)三一神的無條件救贖恩惠叫那些本來與基督無關的的局外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的人,能藉基督的救恩與神親近,藉着聖靈呼喚神為我們的亞爸父。
那麼,三一神是否可以理解?是否能夠明白呢?當然可以。神向我們啟示的並非一些事物,也不是一些行動,乃是神自己。父神在基督裹為我們成就了救贖的恩慈,藉着聖靈叫我們能明白這救贖的恩惠。這是三一神的主動而在祂的自由裹所施行的無條件恩慈。
罪人在其有限壽數裹實無法理解三一神的奧秘,也無法領會救贖是三一神白白的恩慈。誠如我國所說,不能與夏蟲語冰。因此真實的知識叫我們真實地認識神,也能真實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認識神的永能和神聖,就越感自己的卑污;當我們認識自己的罪惡過犯,越知道無法自我救拔,越稱讚神的救贖大能和奇妙的恩慈。
基督徒若非蒙聖靈的光照引領,就無法明白耶穌的救恩。在基督裹的信徒必需努力學習真理,必需用心明白三一神的恩惠,知道主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保羅說:你們學了基督,就是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以致脫去了舊人,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0-24)

信心

今天基督徒談起「信心」,馬上想及個人對主耶穌的回應和接受,想及主觀的經驗。當然,這都是重要的。
然則,客觀的而有根、有基的「信心」是更需要、而更重要的。這根基就是聖經的新舊約,是以耶穌為中心、核心和基礎的預言和歴史事實。讓我們舉一個例子去說明客觀的真理乃「信心」的依據。一天我在九龍聚會之後,再與幾位久別的朋友談談了一會,然後坐地鐵回港島去,在灣仔轉乘公共汽車(巴士)。我在車站等了十多分鐘後查看行車時間表,才發現最後一班公車已在十五分鐘前離了站。那時,我是否應當相信這張行車時間表呢?若然不信,就在車站繼續等,直等到明天頭一班公車。我馬上決定揮手截的士回家。可見,「信心」的決定並不是矇着眼睛,也不是毫無根據的迷信。聖經已經明載了有關神在歴史裹所行的事。這就是「信心」的基礎。
再者,「信心」的客觀性乃在於信仰群體的共同經驗。這信仰群體包括了兩方面:一則、地域上的,即現今的地方的甚至全世界的教會;另則、時間上的,亞伯拉罕是信仰的先祖,後繼的有摩西、約書亞、保羅、彼得、約翰、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等等。所以,「使徒信經」裹說:「我信」。這個「我」乃表述一個「大我」,即所有的信徒的信,以致於今天我這個人加入了這個在基督裹的信仰社區、信仰群體裹。
因着這樣的信心,我們就不再是外邦人:乃是與眾聖徒同國,是神家裹的人了(弗二19)。

宣講與領受的信心

保羅說:「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的,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十14、15)簡言之,我們所傳的以及所信的福音,必定是以神的話語為中心、內容和基礎。神的話語記錄了三一神在人類歴史裹所行的事蹟。神在基督裹藉着聖靈把救贖恩惠無條件地賜給人。這就是福音。
按這個角度,請各位主內的肢體看看今天教會所傳的是甚麼樣的「福音」?再請各位反省一下自己所信的又是甚麼?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字架。」(林前二2)

宣講或領受不同福音的,當受咒詛

保羅在加拉太書一開首就言正嚴詞地,宣告說:「
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堂被咒詛。... ...
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堂被咒詛。」(加一8、9)
傳講不正確福音的,以及那些領受不正確福音的,同樣要受咒詛。這句話引起兩個問題:其一、為何保羅會如此肯定自己所宣講的,才是正確無誤的福音?其次,那聽從福音的又如何分辨真偽呢?因此,今天教會整體以及個別信徒之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明白何謂「福音」?
那麼,「福音」是甚麼?簡單而又直接的答案就是:「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二2)。換句話說,「耶穌基督」乃是一位道成了肉身的神;「祂釘十字架」則言說神的工作。

不是為了糊口嗎?

二十一年後,再次踏足蘇格蘭,再次回到亞巴甸大學,推開那度高高而重沉沉的大門,就在這裹面度過了好個寒暑。如今景物依然,可是人面全非。

舊日好友,留在這個亞巴甸城巿的就不出一隻手!相見,心裹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面上的笑容都刻上了勞苦的印記。短短的相聚,把漫長年月付於笑談裹。一串又一串的日子,我們都不是為了糊口,為了生活奔馳人生嗎!?有不少的人生旅途已走盡了,如今已歇息於主懷。畢竟能再見是恩典。每次見面,真的是恩典。

人生,能夠矜誇的是甚麼呢?在為口奔馳的一段不算短的日子裹,除了感到時間飛逝,就覺得一無可誇!這一次相聚可真實地聽到了,見到了人生之旅,也領略了時間的意義。

過去的不是在在眼前亮閃了一下嗎!不是都在笑談裹溜走了嗎!下一個人生驛站是怎樣的呢?我不知道。可是,在我心裹卻有一個深切的祈禱,說:「神啊,求祢指教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得着智慧的心。」(詩九十12)

劍僑﹣揮一揮衣袖

「揮一揮衣袖,我不帶走一點雲彩。」詩人徐志摩筆下的「劍橋」浪漫非常。

今天揮一揮衣袖的「劍橋」,卻叫人心酸非常!

去年劍僑大學慶祝創校八百週年。劍橋本來是一所基督教大學,她的校友對基督教的發展影嚮深遠。我們華人所熟悉的劍橋八子就曾直接參與了中國民初時期的發展。八百年來,劍橋的畢業生對英國本土的文化、政治、經濟和科學等影嚮更是無法錄盡了。可惜的而又令人遺憾的事,就是在八百週年的慶典裏,竟然沒有提及神的名字,也沒有言說基督教的精神和歴史!

有見及此,該校的校友以及一些熱心的信徒組織了一所義務的導遊,名為「基督教行蹤」(Christian Walk)。在三小時的導遊行蹤裹,看見了,聽見了許多前人英勇而無私的事蹟,他們一個一個為英國、為基督教獻上了一生,叫我心靈振盪非常。

倘若看官記得「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的電影裹的兩位男主角在該校的三一學院的大笨鐘下繞圈競賽:從第一下鐘嚮起跑,到最後一嚮前完成。後來他們二人都參加了一九二四年巴黎奧林匠克運動會上,Eric Liddell因宗教的理由拒絕了參加星期日舉行的一百米賽跑,他寧可尊重安息敬拜神而放棄了他的強項比賽。結果英國的委員會強迫他參與四百米的賽事,他竟以47.6秒破世界的記錄而獲得冠軍。後來他參加了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前往中國傳道。於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在日本的集中營裏安息主懷。

另一件叫人心靈振動的故事,就是有一顆刻着T.C.N.的石頭放在進入三一學院大閳前的地上。查該石頭下就是Thomas C. Nicholas的骨灰之所在。他為了自己在世時的驕傲,踐踏人的過犯深表懺悔,因而希望把骨灰放在進入學院前的地方任人隨意踐踏。這顆小石頭不僅僅恰恰是按他臨終的願望,也反映出他在基督裹的生命。

三天的劍橋生活,當然沒有可能帶走些甚麼。可是在揮一揮衣袖之間,心裹隱隱地有一種說不出的嘆息!一所舉世知名的學府,一處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學術機構,影嚮基督教發展史的名城。今天在巿中心看見的傳道者,傳播的不再是基督,乃是東方的神秘宗教。

在揮一揮衣袖裹我頓然了一個道理:
「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
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詩一零三15、16)

「老友」

二十一年之後重回英國。各處的新舊建築表面看上去都沒有太大的分別,這是政府刻意保留傳統結果。

可是說起「老」友,就不僅指舊日的相識,也言說他的或她的年歲!到底歲月在人生刻上了許許多多的印記。有人總是保留着過往,有人卻把過往延伸為一座平台,叫更多人因着她的生蒙恩福。

有些「老」友活在過往的光輝歲月,也讓往日的創傷繼續滴下鮮紅的血。往昔的愛與恨竟然把一個活生生的人包了起來!他在怨恨裏,在愁苦中活着;活在恐懼裏,終日怕再受傷害。

有「老」友年紀老邁了,身體衰殘了,每晚用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二樓的睡房;按道理,年邁體弱的她需要照顧她的起居飲食。可是,她卻一如往昔請客宴友,招呼遠人留宿。過往十三年,她總是堅持着每星期去探訪朋友,把傷殘朋友的衣物拿回家裹洗乾淨,燙得整整齊齊的,送回去。她說,我寧可燒掉,也不要銹掉。兩年前與她結婚五十一年的夫婿與主同在了,她活在真實的盼望裏,每一天總像相聚的喜悅。她說,我相信主的應許,我與夫婿會再見的;只不過叫我如何不想「他」!有一次教會裹,我看見一個少女拉小提琴,叫我想起「他」的音樂,「他」的小提琴。我就哭了。一場好哭。抹乾了眼淚,繼續走人生的路,一天我們在主裏再相會。一個多麼精彩的生命。一個多麼積極、獻上的生活。她夫婿的安息禮拜用了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說:
Only one life soon will pass; only what is done for Christ will last. 
(生命只能短暫活一次,唯為基督所作的卻是永存的。)

「從今以後在主裏面死的人,有福了。
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着他們。』」(啟十四13)

二十一年之後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一個月,我畢業了。隨即帶同兩個小嬰孩從英國回香港牧會。時間溜得比想像中快得多!轉眼間,二十一年過去了。
一段為口奔馳的日子,竟然不經覺在身傍的小孩子已長大了!回首一望,唉,才真箇明白為何叫做十八年後一條好漢!
嘩,走過的二十一年,竟在一轉眼間裏飛逝如煙!昔日教授太太特別帶我和內子到郊外去品嚐英式下午茶;如今我們特地拜訪她,帶年邁的師母出外吃頓午餐。話當年,二十一年前的事竟歴歴在目,就像兩星期前發生的!幾位舊友聚首,閒談神恩就更真切地感到人生的日子「又少又苦。」(創四十七9
回到蘇格蘭舊亞巴甸(Old Aberdeen, Scotland),走在大街小巷上,踏着碎石路,一如往昔,甚至北海颯颯寒風還是呼嘯依然;可是,人面全非!昔日寒窗各散西東,我的教授和許多好友也與主同在了!活着,豈是理所當然。眼前人,當珍借。畢竟每一次見面的確全是恩典。
下一次何時再見?不知。但是,絕對不可能再有二十一年了!然而在心裹卻有一份確信:若不在這裹,就在父的家裹。
「主啊,祢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九十1

趕上了一班延遲飛出的航機

四月十五日清晨在倫敦的希斯路機場等待前往溫哥華的航班,才知道冰島火山爆發。

從機場檯位到廣播等消息都有點混亂,最初說可能取消班機,後來要乘客自行購買飲食,因為班機一抵達偷敦就要儘快離開,先到多倫多加油之後才飛往溫哥華,所以航程之中不提供食物。最後在候機室裏傳來了一則全場鼓掌的好消息,就是會直飛溫哥華。在機倉內機長多次催促乘客坐下要馬上起飛了。延誤了兩句鐘,終於十二時半起飛了;及至回抵溫哥華才知道,當地下午一時關閉機場。

這幾天看着新聞,就不斷為等待着回家的旅客們祈禱,也不斷地為着能在機場關閉前起飛感恩。

本來一場好好的旅行,可能結束在機場的睡覺,焦心等候不知何時起飛的航班!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十六9)

場上賽跑的(林前九24)

加拿大溫哥華舉辦完了冬季奧運會,如今殘障的冬奧又在進行中。每一位運動員都在場上竭盡全力作賽。許多時只不過是些徵的相差,就定出了冠、亞和季軍;而更可惜的是,就是差那麼一點點,就落到第四名,那就甚麼奬牌都失落了!所以保羅勉勵信徒要竭盡所能的去跑我們人生的旅程,為了要得奬牌。

奬牌,帶來的喜樂、榮耀、名望,甚至一筆相當可觀的錢財。如今冬奧金奬牌在互聯網上的喊價為加幣一百萬元。可是,往深層想一想,奬牌以及其所帶來的一切好處是甚麼呢?倘若看官留心新聞,就不難發現過往十至二十年的奧運金牌得主,許多都潦倒到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金牌,只不過是一塊有價無巿的東西而已!

如今年輕的運動員為了一塊叫人暫時榮光四射的奬牌,付上了青春、心力不斷地操練。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在信仰的運動場上又如何呢?我們是否看見前面的奬牌呢?是否有運動員的精神、努力和堅忍?保羅說:

「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奬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奬賞。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 ...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4-26)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3)

致富之道(三)

後金融海嘯的年日裏,大眾都知道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消極方面,錢財並非放在銀行裏生息;在積極方面,錢財只不過是一種可以再生錢財的工具,要以錢去賺取更多的錢。

問題,就是若沒有最起碼的本錢,怎樣去賺錢?在後金融的年代裏,有錢的更頭痛,如何能保本增值成了最熱門的學問了。

今天一觸及「致富之道」這個題目,就只有在錢寶上圍繞。所謂「富」按猶太來看,是以「人」為本。路加福音是最多提及錢財的書本,比方主耶穌說有了豐盛的財富,卻失了生命,還有甚麼作為呢?(路十二13-15,16-21)。因此,所謂「致富之道」無非就是如何運用錢財,怎樣把投放錢財在人的身上。請留意下面的一則新聞:

【明報專訊】(2010年3月6日)國際著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公布最新的「全球創新指數」,於132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排名中,香港由去年第12位躍升至第3位,冰島則進佔首位,至於去年的榜首美國卻跌出十大。本港在亞洲區39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系中更排名榜首,新加坡屈居第2位。有學者對因金融海嘯而破產的冰島排列全球榜首感到驚訝,認為本港經濟背靠中國,故經濟打擊相對較小。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第3年公布全球創新指數,該調查與印度工商業聯會(CII)研究,評審項目包括制度與政策、知識創造、創新驅動、企業創新、技術應用及知識產權等,每項評估滿分為7分,另參考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銀行及聯合國等組織的數據分析。冰島重視基建設施教育加分。

這個結果顯示,把財富資源投放在教育、科學及技術是最有價值的。
從後金融的世代看聖經就更能貼心了。耶穌曾說錢財會引招盗賊光顧,也無法防備蟲蛀、通賬或通縮等問題。可是最佳、最值得、最大收獲的,就是把錢財投資在人的身上(路十二33、34)。

致富之道(二)

中國人說「富」,就不僅與「財」緊扣起來,更要把次序說得極之清楚,有「財」方能稱為「富」。故曰:「財富」。

可是,猶太人卻把「富」與「人」扣得緊緊。沒有錢嘛!不打緊,只要人在就成了。豈非像我們掛在口裏的話,說:「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所以,致富之道不在乎錢財,乃在於人。

人,是祖宗所信奉的上帝所創造的。故人人平等。猶太看重人際的網絡更甚於中國人,並且他們更會利用這個網絡。誠如主耶穌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十六10)飄泊了二千年的猶太心裏清楚知道「時間」加上「人際」,就是口碑。有了口碑,就等於致富。精明的猶太人不會也不願意眼前的蠅頭小利,把難以獲取的口碑押上去。

猶太人只佔全世界3%的人口,卻擁有20﹪的財富。在他們眼裏,有「人」才能「富」。得罪了人,就無法富起來。沒有人,就根本不可能能富。

致富之道

昔日中國人生意人講求誠信,「牙齒當金使」。

今天,華人的生意人有種觀念:「水清無魚,無商不奸。」而大小字號都奉行:「貨物出門,恕不退換。」消費者感到不安,但苦於無他途;所以,唯有聽取消費行情的。從商的也要處處防備,簽了一張合同,還是心裏不安。因而,大家都找老商顧;可是又怕:「唔熟,唔食」,即專挑熟客下手。欺詐手段層出不窮,叫從商的與普羅大眾都有種走在薄冰之上的遑恐!當今華人社會好像走進富強的系列,正所謂「財大氣粗」,我們更應當好好反省深思;否則,從身傍略過的商機日子就不遠已!

反觀,猶太人以賺錢著名。但有沒想一想:為何猶太人只略佔全世界比例不足3﹪的人口,猶太人富豪卻超過全世界20﹪?為何單是在美國猶太裔的富商就佔了25﹪之多?為何總是把可賺的錢財塞進猶太人的口袋?為何商機總是在找猶太人?

猶太人失去了國家而各處飄泊近二千年,凝聚他們的就是聖經舊約的教化裏。猶太人因而極之看重盟約;他們不輕易與人訂立約章;但也不會毀約。猶太民族看重人的尊嚴,着重公平和平等的交易與往來,講求道德操守,堅持公道和合理的利潤,尋求雙方共同協議,開拓辯護投訴的途徑,叫受虧的一方可以站出來伸訴和找回公道。這些都成了從商的具文或非條文的約章。簡單而言之,所謂「守約」,就是堅持買賣雙方的關係都得着保護,獲得應有的權利與義務。一言蓋之,就是以「誠信為本」。因此,時間加上誠信,就鑄造出一面面的賺錢品牌。

主耶穌說:「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十六11)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做生意若存欺詐,受虧的消費者或行家就會卻步。金漆招牌是長年累月在人的口碑裹打造出來的。這是一項做生意致富之道,更是做人的道理。

投資之道(二)

何謂「投資」?

若翻開詞典查看投資的定義,不外就是財錢的活動,在貨品的買賣交易上賺取利潤。無怪乎,今天從中學、到大學、到銀行、到投資顧問公司都有提供理財課桯,而且這類課程越來越受歡迎。

如今各類不同的投資公司為大眾提供了許多形形式式的管道和平台,諸如股巿、期貨、貴金屬、樓房、藝術品、古董、幣值等等。投資者已不再是腰纏萬貫的特權了,今天連中學生都能參與。簡而言之,「投資」乃是投放資源在保本增值的貨品上。

兩年前,有位唸財經的大學生把所有積蓄投放在股票巿場上,為的是實踐課堂的理論,一顯身手;可是,只因不幸遇上了金融海嘯,全軍盡墨!倘若這位年輕人投放在當時不起眼的黃金,他就賺上百倍了。

投資失利,結束生意的事小;但是因而了結生命,那就可悲!看,投資的收益或虧蝕不僅僅改變外在的生活模式,乃是要改變整個人。

耶穌曾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了生命,有甚麼益處呢?」(太十六26)按耶穌的看法,「投資」的首要功課,就是必須確認「資源」是甚麼?資源的基本要素,就是生命。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賠上了生命,就一切化為烏有。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投資,我們只注目於貨品的價值,而忘記了世上最重要的資源,「人」的本身。

想一想,我們每天花多少時間在財經的資訊上。每天用多少時間培育自己的生命?用多少時間閱讀聖經?

在這農曆除歲的日子裹應該好好檢討一下:我們人生的投資策略。

投資之道

在後金融海嘯的時代,我們都更着重錢財的保本增值;可是卻失去了投資的方向!我們也越漸明白,世界着實沒有一樣永保不失的投資!

今天許多人趁着還有一點姿色,就做廋身美容的投資;趁着還有一點青春,就樂意花錢、花時、花功夫去保持美麗英俊。可是,在這個電子的世代裹,我們已經能夠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所以,每一個人投資者都心裏有數,青春越抓越無!

耶穌曾設一個比諭說,有一個財主,賺了許多銀兩,就想蓋座大樓作倉庫,好收藏更多銀兩和糧食。然後再蓋座大夏好好享受人生。這個探曉投資之術的財主,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生命作過甚麼投資。他是一個正版的有錢窮人(路十二16-21)!

耶穌是我們的救贖主。這是絕對正確的。可是,有沒有想過耶穌在二千年前已公開教導投資理財?留待下回分解。

分散投資!?

不要把所有的鷄蛋放在同一隻藍子裹。這是眾人皆知的淺顯道理。處理錢財之道,當然要顧及利與害;分散投資,就是為了減少風險。

可是,生命只能活一次,走錯了就沒有可能重新再來,也沒有可能把生命分割作分散投資。耶穌在論到投資生命時,就警戒人要好好的思量而作全盤的投資。尤其是要作耶穌的門徒,不僅要謹慎考慮,更需要嚴密而週詳的策略。

耶穌打了兩個比方說明要作門徒的真理(路十四25-35):其一,出於自願跟隨耶穌,想要作祂的門徒的。耶穌勸勉這些人必須在事前好好打嚮算盤,就像蓋樓房之前要有好的計劃和預備,否則成了爛尾樓,就遭人譏諷。其次,耶穌的召喚臨到。若主召喚作門徒就彷彿兵臨城下一樣,無論如何必須要先行檢察自己的實力,若是沒有能力開戰,就盡快去求和,免得全盤皆輸!所以,若不好好把握機時機,好好投資生命,人生就像失味的鹽。一顆只有外表而無實質的鹽,就只好丟掉。

再說,鹽的價值不在於多,乃在於其影響力;一煲滿滿的湯,並不需要等量的鹽,只要少量的鹽,就能使整煲湯水甘味。照樣,我們的生命就像鹽一般,而價值就在於對生命的影響和建立。

我們只有一條命,也只能活一次而已。無論我們是自願作主耶穌的門徒,抑或是主的召喚;都是我們對生命的投資。這項投資是義無反顧,專心一意跟隨主,學習主的話語,並且使人作門徒。這就是努力面前,向着標竿直跑。至終必然得着神在基督耶穌裏為我們預備的奬賞(腓四14)。

投資

投資是現今世代至為重要的工作。沒有錢生活好痛苦。可是有了錢,生活也同樣的痛苦。存放在銀行,就只有給通帳蠶食掉。當今世代開拓了許多路徑門戶給人保資增值的投資。樓房,因為安居才能樂業。坊間有許多股巿、商品、債劵等投資講座,你挑選了甚麼呢?許多女士們,甚至男士為保青春美麗,在面容和身材上投資的財錢和時間巨額不可計算。

我們只要看一看近代史一些富可敵國的人士,他們的資產去了那裏?誰是他們的子孫?這不就說明:「富不過三代。」許多朋友的鈔票越數越少!許多富了的朋友卻因年紀漸老而不知如何分配遺囑!在金融海嘯之後,更多人憂慮的是保值和投資!

那些投資在個人美容和身材的,可說是一項最無保證回報的投資!人生如花草般短暫沒有一個人能把青春留住!在過往三十年間,我親眼看見許多美人俊男的老去!許多才哲學人的離逝,留下些甚麼!有幾多人記得那曾經活過的才子佳人呢!

那麼,在眾多的投資裹,有沒想及首選的投資是甚麼?生命、投資生命。跟隨主耶穌作祂的門徒,並且領人作主的門徒。這就是生命的投資。

耶穌的核心價值,就是去使人作門徒。耶穌一生就是從事這項大使命,到祂即將升天前就把這個重要的使命交給了門徒。門徒只不過是一群沒有學識的小民,因遵從了大使命,卻反天覆地的改變了羅馬帝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耶穌在世短短三十三年的生命,三年的工作期,成績斐然而有目共睹。

努力面前的(六)

今天整個世界的權力、資財、政治和交通等都在迅速的移動中,尤其是工作的模式的改變更是在歴史上前所未有的。昔日的鐵飯碗行業,刻板工時等已經像潮退漸漸消失了。如今只要有一台電腦,就再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了!比方說,人在香港,卻可以為處於英國的公司做事。這已經不是一件新的事。加上交通工具快捷,人可以在短短的一日之內,從地球一端到另一端。看,活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裏,「面前的」在改變中。因此,我們的問題不僅是如何努力面前,而更重要的是目標必須清楚而堅定。

讓我們來聽聽耶穌給門徒的大使命,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

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就是祂一生努力面前的目標。這項努力面前的目標,始源於一個寂寂無名的小鎮;耶穌所做的就是呼召並栽培門徒,再把門徒差出去,繼續領人作門徒,「門徒生門徒」的事工模式。

耶穌所培育的門徒只不過是一群「沒有學問的小民」(徒四13),三年的傳道年日就是培育再培育:教訓人遵守神的話語,叫人繼續把神的話語去教訓其他人。這就啟動了一個人類文明和信仰的運動。

用今天的理論來說,這「大使命」就是耶穌的核心價值。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耶穌在世短短三十三年的生命,三年的工作期,真是成績斐然。耶穌的大使命,到了今天也實在沒有任何跨國大企業可以比擬的。

努力面前的(五)

主耶穌「容易的軛」指的是甚麼?

這個「軛」就是耶穌在即將升天前給祂門徒一條新的使命,說: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

原來耶穌「容易的軛」不僅使苦工變為輕活,更給我們一個清楚而可努力的目標。所謂目標,就是要到耶穌的面前「來」,學祂的教訓,並且更要「去」教導別人同樣聽從耶穌的吩咐。

新約聖經言述初期教會的傳道工作,其重點就是放在耶穌的大使命之上。門徒教導人,把道理具體而實在地應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上。跟隨主,作主的門徒,就是一邊學效真理,一邊教導真理。在這個基礎上,個人在真理的道上受造就以及造就人;而信仰的群體(即教會)又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觀,以致互相監管、支持和彼此扶助。按今天的理論來看,這就是一種緊密的綱絡。這綱絡產生的動力實在無法估計,而其結果使初期教會的發展迅速,甚至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

按這個亮光,請大家察看一下現今的教會以及信徒。今天,教會的群體或信徒個人的努力目標是甚麼?

努力面前的(四)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8-30)

「軛」,您想到些甚麼?對於現今的人來說,「軛」就是壓力。

「軛」是昔日幹活的必須工具,如挑水、擔柴、糴米。有一年在一個農村幫忙,挑起兩桶水,擔子隨着步伐一彈一彈上下起伏,頗有趣。可是,不消一刻就感肩頭庝痛了!畢竟,我是城巿長大的,看見別人挑着一彈一彈地健步如飛,自己就如殘兵。後來友人與我一前一後共挑一條擔子,就輕省了許多。

今天我們雖然早已不再用「軛」了,可是仍然要幹活,仍然要生存。看,叫現代人透不過氣的重軛,可能就是要付的帳單,要完成的死線;也可能是家庭成員的擔子,孩子的學業、婚姻,父母的健康,自己的事業!難怪,現代人視「軛」為一付無可推卻的壓力、沉重的擔子!

我們當怎樣挑起一付生活的擔子?聽,耶穌的邀請,學效祂。怎樣學?把擔子的一端給祂;一同挑的軛,是輕省的。

努力面前的(三)

「努力面前的」是甚麼,就決定了生命和屬靈質素的內容。
着眼在名利,追逐面前的種種慾望,這是人之常情。
許多人年輕時願意一心追隨基督,服侍社群,以培育群羊為己任;但是,慢慢地因私慾如謀權、謀利、謀名而丟了起初的愛心。於是,視聖工為表現自我的機會,把教會的人數和奉獻看作業績。當人之常情發生在信仰的群體裹,尤其是執事、牧師等負責的人士;這不僅是個人變質的問題,乃是整個教會受虧損!畢竟,隨着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而偏離正道也是罪人之常情。
「努力面前的」是生命的、屬靈的操練。保羅極之渴望要得着從上而來的奬賞,就把目光的焦點調向耶穌。這絕對不是一種人之常情。我們在世上也必須要不斷地調較眼目的焦點,就像專業的攝影師一樣。

努力面前的(二)

「努力面前的」是甚麼?

「面前的」是從搖藍到墳墓所努力的,諸如學業、事業、愛情、享受、名譽、地位和權力等,這都是擺在「面前的」,一生不斷地在奮鬥的目標。許多人即使努力奮鬥一世,卻沒有得着所追求的;有人也許是能得心償所願獲取了所追逐的。可是,沒有一個人因為獲取了他心所想的,就會感滿足。因為人心雖小,卻想吞下整個世界!

保羅把「努力面前的」緊緊地扣着下面的一句話,說:「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裹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4)可見擺在「面前的」乃是神在基督耶穌特別為我們安設的目標,要我們盡全力去得着這份奬賞。

畢竟,「努力面前的」不僅是人生的大學問,也是生命的抉擇與內函。

努力面前的

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三13)


「努力面前」和「忘記背後」乃是如同一個銀幣的兩面。要努力面前的人,必須有勇氣毅力而又願意把背後的種種放下。如何放下是一項屬靈的操練。在這裏不打算進一步去探討和細述了。


所謂「努力面前的」,就是確立清楚的目標。那麼,目標是甚麼?


保羅直接了當,說:「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4)這個目標就是定準在主耶穌的身上,而且向着祂。簡簡而言之,就是轉眼仰望耶穌。


這項目標清楚而淺顯。它是解決人生許許多多困苦、疑難和憂傷。這個目標叫人心甦醒,趺倒了的能再次站立起來,而且能行走。義人的路,越走越光明,直到正午。千百年來有不計其數的人找着了這目標,致力追求這目標直到見主的面。


可是,在這世上卻有更多人疑惑,為何目標會是如此簡單而鮮明。所以,今天許多人情願繼續活在無奈、無聊的日子裏,寧可兜兜轉轉地在原地踏步,也不願意放下袍袱面向耶穌。


「忘記背後」與「努力面前」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就如同一個銀幣的兩面。畢竟,這是信心、盼望和愛的體驗與操練。

忘記背後(四)

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三13)


「忘記背後」與「努力面前」並不是兩回事,乃是如同一個銀幣的兩面。能夠把背後的忘記,才能努力前面的;要努力向前的首要條件,就是放下過往的袍袱。


以下一則經編改的真人真事。有位四十出頭的成功商人,一天下午在開會之際無缘無故心臟病突發死了!大家都非常難過,可是更難過的是他的十二歲的兒子。這孩子本來又乖又聰明,本來在一片美譽聲裏踏着幸福的腳步走;可是,他父親離世後两年,這個孩子居然因為吸食毒品被學校趕了出去!有人問他,你為甚麼會這樣的?他回答说,我為甚麼不是這樣的呢?我已經没有希望了。可見,「背後」不僅成了一付沉重的擔子、巨大的袍袱,同時和「面前的」緊緊地綑綁在一起。


一件事的兩面: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新一年裏,也許在立下新年宏志之前,首先學習如何梳理過往、忘記背後。恭祝各位農曆新年蒙恩。

忘記背後(三)

何謂「忘記背後」?


按照聖經希臘原文的字意來看,「忘記」一詞含有不理會、忽略、輕視或漠視等意。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裹說:「忘記背後」(腓三13)。可是,他一點也沒有忽略他特殊的出身背景,譇如他的族裔、學歴以及宗教的熱誠等(腓三3-6);還有,他一點也沒有忘記過往所遭受的惡待(林後十一23-27)。保羅非但沒有漠視過往的種種歴驗,反而一再思想,把過往的成敗得失都盤算得一清二楚。然後就總結為一句話,說:「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了。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三7、8)


所謂「忘記背後」就是仔細地翻看舊帳,重新整理。保羅經梳理後,就洞見人生的真面目,於是願意又有膽量放下過去的袍袱,就把目光轉移而注目於主耶穌身上。


對於民族來說,梳理歴史不僅是教育,也是壯大民族的心靈。比方說,二次大戰後的德國努力地反省梳理自己的歴史,教育民族認識自身的一段黑暗和殘酷的行止,更贏得歐洲各國甚至全世界的佩服,以致今日能夠成為歐盟的領袖。


反觀日本多方迴避自身的歴史,不願也不敢正視其過往舊事,處處美化往昔的行止,諸如把侵略中國說成進入中國,把軍事的責任完全與天皇割離。到如今日本雖在呼喊戰事已過了六十年,要各國忘記背後;但是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靈還是有抹不去的傷痛以及恐懼和不信任!


今天在教會內外,許多人活了一把年日,卻是不敢也不願去翻看自己的舊帳;結果人生的目標越走越模糊,生活既無奈又無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命好像在原地踏步似的!


倘若我們有保羅的信心和勇氣去梳理梳理往日的種種得失,就能揭開人生的新一頁。

忘記背後(二)

努力面前的首要條件就是忘記背後。何謂忘記背後?


教會裏經常聽見有人勸告要忘記背後,不要記住別人的錯失,總要以和貴。讓我們設個比方說,有兩個小孩子吵架而打起來,父親發現了就馬上喝止,繼而要求他們二人握手言和。小孩子屈服在父親的威權下。事件平息了,家裹又回復平靜了。當然這是件好事。可是,問題當真解決了嗎?還是隱伏了更大、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頭呢?


想一想,小孩子因怕觸怒父親會引發更大的惡果,就勉強地安靜下來了。他們之間的問題不單沒有解決,反而加深了彼此的不信任甚或仇恨。下一次衝突時,若父親不在場,他們會如何?若他們長大成人,根本不再考慮父親的意見時,那又當如何?


再從另一個角度想想,父親沒有費半點時間,一下子把問題壓了下去。孩子們根本就沒有學習怎樣面對問題,更甭說嚐試解決分歧的辦法。日後他們處理爭端時,若不是持勢用權去壓制,就是逃避隱藏。


倘若父親用點時間,跟孩子們談談,聽聽他們的心事,明白一下爭端的起因,與他們討論可以解決的辦法。小孩就學習了一堂非常寶貝的功課,一生受用不盡。


當教會裏為了大眾和睦,而不願意也不敢去處理不同意見,只會把問題惡化和深化。同樣地,當個人沒有好好處理過往,也會造成了成長的困擾。可見,和睦的教訓像是聖經的,卻不是聖經的教訓。羅馬書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盡力與人保持和睦是有一個條件的,就是「若是能行」。若一味為了要和睦而放棄了面對問題的勇氣。這顯然是沒有信心的懦弱,是長不大的孩子。


所以,「忘記背後」不僅是努力面前的首要和必須的,更是其內容的核心。那麼,何謂「忘記」?「背後」所指的是甚麼?

忘記背後

當生活失去了方向,沒有目標,缺乏內容,就會感到一分沉重的無奈和無聊。這是大城巿的寫照。許多人忙忙碌碌,卻不知為何如此?許多人無事可做的,就更感失落困苦!


神給我們的恩言,就是「努力面前」。


所謂「努力面前」就是把握如今,視當下為一個一現即逝的機會。過去的一切如同江河流水,一去不復回。將來,還是未曾出現。如今,是我們僅有的時間,僅有的機會。


許多人有新年立願的習慣。想一想,如今已經是新一年差不多過去了十二分之一!願望進展如何?無論是努力付出過,或是閒散地溜走了,都可以重新地面對當今,把握現在。


今天是神給我們的新日子,讓我們在其中歡喜快樂地活着。

寬恕 ﹣救贖與慈愛 

友人擲下一則非常感人的真人真事:律師的獨子。現恭錄如下:
   
我的爸爸是個任何人都會引以為榮的人。他是位名律師,精通國際法,客戶全是大公司,因此收入相當好。
可是他卻常常替弱勢團體服務,替他們提供免費的服務。
不僅如此,他每週都有一天會去勵德補習班,去替那些青少年受刑人補習功課,每次高中放榜的時候,他都會很緊張地注意,有些受刑人榜上是否有名。
我是獨子,當然是三仟寵愛在一身,爸爸沒有慣壞我,可是他給我的實在太多了。
我們家很寬敞,也佈置得極為優雅。
爸爸的書房是清一色的深色傢俱、深色的書架、深色的橡木牆壁、大型的深色書桌、書桌上造型古雅的燈,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在他書桌上處理一些公事,我小時候常乘機進去玩。
爸爸有時也會解釋給我聽,他處理某些案件的邏輯。
他的思路永遠如此合乎邏輯,以至我從小就學會了他的那一套思維方式,也難怪每次我發言時,常常會思路很清晰,老師們當然一直都喜歡我。
爸爸的書房裡放滿了書,一半是法律的,另一半是文學的,爸爸鼓勵我看那些經典名著。因為他常出國,我很小就去外國,看過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我隱隱約約地感到,爸爸要使我成為一位非常有教養的人。
在爸爸的這種刻意安排之下,再笨的孩子也會有教養的。
我在唸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操場上摔得頭破血流。
老師打電話告訴了我爸爸。爸爸來了,他的黑色大轎車直接開進了操場,爸爸和他的司機走下來抱我,我這才注意到,司機也穿了黑色的西裝,我得意得不得了。有這麼一位爸爸,真是幸福的事。
我現在是大學生了,當然一個月才會和爸媽渡一個週未。
前幾天放春假,爸爸叫我去墾丁,在那裡,我家有一個別墅。
爸爸邀我去沿著海邊散步,太陽快下山了,爸爸在一個懸崖旁邊坐下休息。
他忽然提到,最近被槍決的劉煥榮。
爸爸說他非常反對死刑,死刑犯雖然從前曾做過壞事,可是他後來已是手無寸鐵之人,而且有些死刑犯後來完全改過遷善,被槍決的人,往往是個好人。
我提起社會公義的問題,爸爸沒有和我辯論,只說社會該講公義,更該講寬恕。他說:「我們都有希望別人寬恕我們的可能。」
我想起爸爸也曾做過法官,就順口問他有沒有判過任何人死刑?
爸爸說:「我判過一次死刑,犯人是一位年青的原住民,沒有什麼常識,他在台北打工的時候,身份証被老闆娘扣住了,其實這是不合法的,任何人不得扣留其他人的身份証。他簡直變成了老闆娘的奴工,在盛怒之下,打死了老闆娘。我是主審法官,將他判了死刑。事後,這位犯人在監獄裡信了教,從各種跡象來看,他已是個好人,因此我四處去替他求情,希望他能得到特赦,免於死刑,可是沒有成功。
他被判刑以後,太太替他生了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我在監獄探訪他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初生嬰兒的照片,想到他將成為孤兒,也使我傷感不已。由於他已成另一個好人,我對我判的死刑痛悔不已。他臨刑之前,我收到一封信。」
爸爸從口袋中,拿出一張已經變黃的信紙,一言不發地遞給了我。

信是這樣寫的~~~
法官大人:謝謝你替我做的種種努力,看來我快走了,可是我會永遠感謝你的。我有一個不情之請,請你照顧我的兒子,使他脫離無知和貧窮的環境,讓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求求你幫助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再也不能讓他像我這樣,糊裡糊塗地浪費了一生。
XXX敬上。

我對這個孩子大為好奇:「爸爸,你怎麼樣照顧他的孤兒?
爸爸說:「 我收養了他。」
一瞬間,世界全變了。
這不是我的爸爸,他是殺我爸爸的兇手。
子報父仇,殺人者死。
我跳了起來,只要我輕輕一推,爸爸就會粉身碎骨地跌到懸崖下面去。
可是我的親生父親已經寬恕了判他死刑的人,坐在這裡的,是個好人,
他對他自已判人死刑的事情,始終耿耿於懷。
我的親生父親悔改以後,仍被處決,是社會的錯,我沒有權利再犯這種錯誤。如果我的親生父親在場,他會希望我怎麼辦?
我蹲了下來,輕輕地對爸爸說:
「爸爸,天快黑了,我們回去吧!媽媽在等我們。」
爸爸站了起來,我看到他眼旁的淚水:
「兒子,謝謝你,沒有想到你這麼快就原諒了我。」
我發現我的眼光也因淚水而有點模糊,可是我的話卻非常清晰:
「爸爸,我是你的兒子,謝謝你將我養大成人。」
海邊這時正好刮起了墾丁常有的落山風,爸爸忽然顯得有些虛弱,我扶著他,在落日的餘暉下,向遠處的燈光,頂著大風走回去,荒野裡只有我們父子二人。
我以我死去的生父為榮,他心胸寬大到可以寬恕判他死刑的人。
我以我的爸爸為榮,他對判人死刑,一直感到良心不安,
他已盡了他的責任,將我養大成人,甚至對我可能結束他的生命,都有了準備。
而我呢?我自已覺得我又高大、又強壯,我已長大了。
只有成熟的人,才會寬恕別人,才能享受到寬恕以後而來的平安,
小孩子是不會懂這些的。
我的親生父親,你可以安息了。
你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我今天所做的事,一定是你所喜歡的。


--------  感言 --------

各位朋友:還記得小時候一件轟動社會的山地青年殺死雇主的案子嗎?
             
              
如果我沒記錯,那位山地青年應該叫做湯英申。純樸的山地青年來到繁華的台北打工,碰到了惡劣的雇主,不僅壓榨勞力,還剝奪自由。在受盡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後,選擇了採取最激烈的行動以示抗議。雖然手段並不正確,但卻情有可原。死刑或能嚇阻犯罪,但對於一個走投無路且深具悔意的人來說,或許太沉重了。雖然社會各界的呼籲請求,希望獲得特赦,但仍免不了這樣的結局。故事的結局雖然令人遺憾,但事隔近二十年後,卻有如此令人驚喜的發展。這不為人知的一幕,包含了多少的寬容與救贖,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大愛吧。

有沒有聽見

每天我們聽見許許多多大小不同的聲音,有哭聲、怒吼聲,抗議聲、爭辯聲,譏笑聲 ... ... 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又入心。


人生於世,聽見求助聲,我們當馬上盡力。能夠助人是一個機會。地震後呼聲、喊聲、哀痛聲,聽見了,就當盡我們所能去幫助。


天氣還是十分寒冷,可是草地上已見緣苗鑽出頭來。 寒冬將盡,春天已不遠了。


人生也許在困苦的寒冬裏,心裏是一陣陣無人能分憂分擔的哀聲、惨痛哭泣聲。可是,若我們留心看看,就能見到春天的氣息。那麼,讓我們靜心聽一聽,良人的召喚:
我良人對我說:
『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
 因為冬天已往,雨水止住過去了。 
地上百花開放、百鳥鳴叫的時候已經來到,斑鳩的聲音在我們境內也聽見了, 
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葡萄樹開花放香。
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歌二9-13)

理應如此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無賴,不尊重耶和華,也不理會當時祭司待人民的規矩。」(撒上二12)


以利的兩個兒子為一己利慾在聖殿裏服事。他們所作所為無疑是欺悔信徒,踐踏他們的信心;實質上他們乃是得罪神。 得罪人,只不過受人的懲罰。可是,得罪神有誰能為他求情呢?(撒上二25)結果在一日之內,他們兄弟二人同死於非命(撒上四11)!兩個服事神卻又不尊重神的祭司,結局恐怖非常!


不尊重神的人,卻在聖殿裏服事。若只是為了糊口,何必要做一份聖殿的工呢?這個顯淺的道理同樣地是對着今天的信徒和教牧人員說的。奉勸看官們,若是不尊重神,請不要選擇聖職;若沒有神的呼召,請儘早轉行吧!


「耶和華說:『我決不容你們這樣行。因為尊重我的,我必尊重他;藐視我的,必受到輕視。』」(撒上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