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有時、拔出有時。(傳三2)(二)

「栽種」和「拔出」是生命成長與消滅的節奏。這不僅僅是農作的週期,事實上是萬物的自然韻律。

佛祖釋迦對自然週期作了長年細心觀察,就生發了一種影嚮深遠的輪迴之說。雖然,釋迦的研究的確有了成果。可是,他只能看見一個普遍的表象而已!實則上,他卻忽略了實際的內容與意義。

嚴格來說,從「栽種」到「拔出」是一個完整的週期。「拔出」後,再「栽種」的乃是全新的,包括了時間、境況、事件和物料等。想一想,第二個週期裹有甚麼不是新的呢?所播的種籽是新的,所耕耘的田地是新的工夫,就是收成也成了新的期盼。若第一次有豐收;卻絕對不能保證第二次的收成。週期好像是重複又重複;但實則上,每一個週期乃是時間裹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一種韻律。畢竟,「栽種」和「拔出」的節奏譜出一闕從時間趨向永恆的頌歌。


祈禱:

主啊!在栽種和拔出的營役裹,求祢照著我們受苦的日子和遭難的年歲,叫我們能飽得祢的慈愛,曉得快樂地生活。阿門。

栽種有時、拔出有時。(傳三2)

「栽種」和「拔出」是千千萬萬種的韻律,也只不過是各式各樣節奏裹的一個週期而已,恰如日月出沒,潮汐漲退,四季變易,魚鳥遷徒。

一般而言,「栽種」和「拔出」言說兩種不同的心態和情緒。若前者是增添或拓張,後者則相反地描繪減少或收縮了。 因而,「栽種」給人歡悅,而「拔出」總叫人懼怕失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栽種」的目的是為了「拔出」;而「拔出」卻是「栽種」的結果。因此,農夫忍著心痛,把多年的積蓄,把所有收藏的寶貝都往田裹撒去,就是所謂「流淚撒種」(詩一二六5);及至時候滿足就「必歡呼收割」(詩一二六6)。

昔日「栽種」和「拔出」不單描述心境和結果,實則活畫出朝夕辛勞的農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最好的農務寫照;然而,汗流浹背的辛勞,卻無法保障收成!天災橫禍可以一刻之間把所有的農作物化為烏有!所以,有一句名言,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說話簡單而顯淺地表述對天的仰賴。

現代人卻說:「人定勝天。」這句話把韻律與變化從仰賴轉化為掌握。許多科學家利用最先進的儀器、數據和圖表去研究種種週期的變化,期盼能藉此勾勒出一幅明日世界的畫像,預測要發生的事件。的確,科學的成就帶給對我們生活巨大的益處,諸如預測天氣的變化,預報風暴的形成與路線,改善家居、食物和衣著,發展航海、航天、航空等枝術。在後現代的世界裹,人似乎能掌握了許許許多的事物,卻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也無法理解生命的基本意義:從那裹來?往那裹去?

在「栽種」和「拔出」的韻律和節奏裹,看官閣下看見些甚麼?


祈禱:

主啊,求開啟我們的眼,叫我們能看見「栽種」和「拔出」的韻律,能明白節奏的意義。阿門。

生有時,死有時(傳三2)(四)

「及至時滿足,神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加四4)

耶穌誔生的事件並非言說人的境況,也不是講說人如何去尋求神?怎樣成仙?如何達致涅槃?

事實上,耶穌誔生的焦點乃是從人轉移到神那裹去。它勾勒出一件發生在人類的時間和空間裹的事。耶穌的誔生揭示一個真理的兩面:一則,證實神的應許成就了。舊約時的猶太人等候彌賽亞降臨,等了好幾千年。及至時候滿足,在人的意料之外,耶穌誕生在猶大伯百利恆的一個馬槽裹。

另則,宣告神無條件的恩典成了普世的希望與歡樂。一位創造萬有的主宰成為人身,永生的神住在罪人的當中,祂的名稱為「以馬內利」,即神與我們同在。

「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五6)

耶穌的死亡同樣地言說一個真理的兩面:一面是神對世界的公義審判。從神公義的標準來看,人人都有失閃、有過犯,我們都是罪人。按神公義的審判來說,罪的懲罰就是死。

另一面則是神對人的慈恩憐憫。耶穌基督本來是神,祂替代人的罪而死,且死於十字架上。這足以說明神的恩惠慈愛之深厚與真實。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3、4)

生與死既按時又定期。這是人生,也是神藉基督顯明的真理。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凡在基督裹的,都死了。然而,基督賜給我們新的生命,叫我們在祂的恩惠裹活著。

在死期未到之前,仍然活著的我們,應當活在感恩裹。那麼,當如何活好?當要像一個祭物活在神面前。這話怎樣理解?

我們在基督裹蒙恩,可以為成為活的祭。舊約時,祭物必須全然獻上(即死去)。因此祭物是不可能活的;活著的就不是祭物。所謂「活祭」,就是我們的罪愆透過基督死去;而我們又藉著基督活在父神的恩慈裹。

誠如保羅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羅十四8、9)


祈禱:

主啊,讓我的心靈深處回響著保羅的心聲,說:「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裹面著。」(加二20)阿門。

生有時,死有時(傳三2)(三)

畢竟,儒家和道家都並非是宗教。而事實上,中華民族雖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卻沒有創立宗教。

本來中國人並不重生前以及死後的事;可是,佛教從印度東來華之後,竟然與中國生根建造。佛家看世界如同一個苦海裹:除了有生、老、病、死的纏擾和折磨之外,還要進入一種永無止息的生死輪迴。人死之後,按著活的時候所作的一切來定斷他向去。因此,生時能減少作孽,犯錯,就能超渡苦海。若能擺脫各種的關係,諸如父子兄弟夫婦;擺脫各種物慾,節縮衣食。甚至出家為僧為尼,擺脫人身的四大組合:即地、氺、風、火。那麼死之後,就能四大皆空,進入至高境界:即「涅槃」。佛教的所謂「涅槃」,就是一切虛無寂滅。

儒家和佛教對人生的看法盡不相同。驟眼看來,前者注重於今生,而後者講求未知的來世。但骨子裹,兩者都是把重點放在「當今」。對儒家,把握「當今」,就是好好為人。對於佛教,好好把握做為人的機會,就是要捨棄「當今」。

「生有時、死有時」。這是萬物的定期,是人生的奧秘。 畢竟,這是神的話話。


祈禱:

主啊,祢的話是我們生命的亮光,求照亮我們愚昧的心靈,叫我們能一息尚存的意義。阿門。

生有時,死有時(傳三2)(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路問死?孔子把焦點放在「當今」。他的意思是要懂得死後,就必須先要看清生的時候。一個人必須要走的路:就是生與死。換句話說,倘若我這個活著的人不懂得如何生活;那麼,就不需要妄談死後的事了。 這就是儒家對把握「當今」的看法。

因此,儒家所看重的是「人」的生存、生活。那麼,何謂人呢?孟子曰:「仁者人也。」所謂「仁」乃是說兩個以上的人方得稱之為人;而人必須透過人群才能成為一個人。比方說嬰孩無法獨立成長,乃是父母之養育,又或是其他人的養育方得成為人。不過,嬰孩雖然成長了,也只不過能稱之為「我」而已;嚴格來說,一個長成的人還未可以稱之為人。因為人包括了男和女。男的「我」,女的「我」,只是各得人的一半;唯有男女的結合,方能再生下一代的人。若沒有男女的相配,就沒有可能有「人」了。故中國人視男女相悅、夫婦之道為「人道」,以敬老愛幼為「慈孝之道」。這就是「仁道」之意。簡言之,人在「仁道」裹方能成為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好好的為人乃是顧及別人的需要,亦即是對社會大眾、對家人以及對自己盡上本份。這就是作為人的我們,當盡也當把握的機會了。這是正確的。

可是,人生不僅僅只有「當今」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從那裹來?這似乎是小孩子向父母的提問,卻實在是窮盡哲人和科學家的腦力也解答不了的問題。

我們的生命又往那裹去呢?生必有死。死後何往?這一個問題把孔子所關注的「當今」亦即人的生存和生活,轉到人死的問題上去了。因此錯的是,儒家對人生的看法未免過於偏頗。

「生有時、死有時」。這是萬物的定期。這是神的話語。


祈禱;

主啊!求賜我智慧的心,叫我在活著的時候,能數算自己的日子;

在我活著的日子裹, 主啊!叫我能敬畏祢,以祢為樂。阿門。

生有時,死有時(傳三2)

生與死就是生命的兩端。

從生走到死之間所走過的、經驗過的,就是我們如今的生命。我們所經驗是甚麼呢?廣東俗語云,「同人不同命,同傘不同柄。」這是一句值得商榷的話。表面看來人人都是命,而各有不同!我們看見的,既有達官貴人,又有販夫走卒;有才高智謀之士,也有愚昧無知的魯粗。

但再往深處想一想,人的一生有甚麼不同呢?一生所走過的路,不外是哭與笑、愛與恨、聚與散!我們豈不是踏著同樣的路:走上生命的起始與盡頭嗎?

再說,無論你一生擁有多少財寶、名譽與權勢,也無論你如何精明深謀,你絕對無法使壽數增添一刻鐘!

一副小小的棺木抬走的不僅僅是一個曾經活過的人,也是他的一生。埋葬的,也不僅僅是一個死去的屍體,乃是人的愛恨、成功失敗以及眼淚歡笑。他的一生,他的豐功偉績都隨著時間消逝,漸漸再沒有人提起了!

聖經說:活著的人好像茂盛的花草;死了的,就如割下枯乾的植物,就是連原居之地也把「它」忘記了!看官閣下,可能並不完全同意。人怎會如此善忘呢?君豈非沒有唸過:小少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可見,時間的力量能把人生的種種沖涮洗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指出一個淺顯的道理,人的生前與死後皆超乎理解的範疇。既然生是奧秘,死也是奧秘,所以,孔子之言無非勸勉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當今」。因此,我們中國人的宗教也好,人生觀也好都是講求實務,著眼於「當今」。這種觀念並非全錯,也不是全對。那麼,錯在那裹?對的,又是甚麼?


祈禱:

主啊,我們的時間在祢手中。

求祢叫我們能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好的把握「當今」,活得精彩快活。阿門。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三1)(二)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6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傳三2~8)


傳道書第三章二至八節把人生的經驗勾勒出來。驟眼看上,這一幅又一幅的影像不僅僅是極端,而且既矛盾又可笑: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可是,這豈不是我們所經驗的人生嗎!?常言道: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連夜趕科場。所以,你我對這種種的境遇都不會陌生。


形態(凡事萬務)

定時定期

形態(凡事萬務)

有時

栽種

有時

拔出所栽種的

殺戮

有時

醫治

拆毀

有時

建造

有時

哀慟

有時

跳舞

拋擲石頭

有時

堆聚石頭

懷抱

有時

不懷抱

尋找

有時

失落

保守

有時

捨棄

撕裂

有時

縫補

靜默

有時

言語

喜愛

有時

恨惡

爭戰

有時

和好



我們都在時間裏嚐過喜怒哀樂的人生,走過種種生命的經歷,諸如生死、哭笑、愛恨。簡言之,在順境與逆境裏找到了我們自己,認識了一位主宰:時間與永恆都在祂的手裏。


祈禱:

噢!主啊,祢在我們的時間裏。我們竟然不知道。

在驚訝裏,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卑微與短暫;

在卑微裏,我們認識祢是一位大能與永遠長存的主。

深願榮耀歸於三一真神。阿門。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三1)

時間,乃是神所創造的第一件事。神宣告說:有光。就有了光。這是第一天的奇妙創造。自始就劃出了光與暗,有了晝與夜之分。
第四天,神再次把光分為大光與小光,為的是定節令、日子、年歲。自始一年週而復始。
到了第七天,神創造了一個時間的記號:就是安息日。這一天表明神的創造之工完畢。聖經鄭重宣告,說:「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二3)自始日光之後,所有萬物、事件都在時間的軌跡裏往前走,直走到最後的安息日(來四9)。
神在創世時設立的安息日,明顯是在世界裏劃上一個的記號,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記號。這個記號,每七天就來一次嚴正的宣告:神安息在人世間。永恆在時間裏,時間也在永恆裏。永恆在時間裏,是神給人的保證和邀請:保證的是,神賜給普世萬物一個無條件的安息,而祂自己以身作側,首先安息在人的時間裏。邀請的是,凡願意相信的,都能白白地進入和享受神所賜的安息。從這個角度去看時間在永恆裏,凡事和萬務就絕對不是一個無意義的循環;相反,凡事和萬務都在時間裏,在一條既定的軌跡上向著安息日的神走去。故此,安息不僅僅言說神在人類時間的恩慈;同時也是提醒我們:活在時間裏,也活在永恆裏的。
想一想,在漫天風雪的深夜裏,時間似乎停頓了,孤單困苦卻悄然纏上了身,在慢慢地吞噬著生命!就在那一刻,當緊記夜深即晨曦近了,寒冬即和風的春日也在扣門了。再想一想,謝了春紅的花,明年又再重新艷麗。這就是一句「凡事的定期,萬務的定時」的道理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和心胸,既充實了我們的信心,也活潑了我們的盼望。
所以,讓我們能夠活,不僅是在困苦的時日裏活下去,乃是活得踏實、安樂而有尊嚴;也不僅是在富貴的時日裏活得忘形而放肆,乃是活得莊重、好禮而友愛。只因為在我們的時間裏,經驗著一位永恆的主宰。我們能安心地走人生的路。

祈禱: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讓我們安息在祢為我們所預備的居所裏。
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
主啊,讓我們能誠心信靠,安然等候。阿門。

我的時間在祢手中(詩三十一15)

時間,究竟是甚麼?所謂「時間」乃是一件不可思議,不能捉摸也不可理解的「東西」。
從時間的角度去看世界,總有一種莫名奇妙的輪回不息:日夜更換,春、夏、秋、冬輪替,生老病死;萬物萬事在時間裏週而復始,生命也可嚐不是如此!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江河都往海裏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萬事的確令人厭煩!(傳一4~8)。因此,佛家追求至高境界的,就是脫離這個循環系統,稱之謂「涅槃」。簡言之,就是從這個世界脫離時間。
一般而言,「時間」乃是從「如今」這一刻去分割為「過去」與「未來」的三個部份。若深思一下何謂「過去」、「現在」與「未來」呢?那就有一種說不清,理還亂之感覺了!所謂「過去」,是否真的過去?過去的沒有真的過去,它可以成為我們寶庫,也同樣可以成為包袱。端見我們怎樣梳理過去。無論個人或民族都不能把「過去」的輕輕抹掉。例如德國就是一個有勇氣去面對過去錯誤的民族,嬴得歐洲各國的認許,而成了歐元區的主要領導。相反看看同樣是引發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到了今天因著她多番逃避歷史的責任,以致亞洲無一國不對她存有戒心。
可見,把時間劃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只是權宜之計而已。許多人抱著過去的成敗不放,也有不少只是為著明天而活。更多人就任由不同的事務、情緒與心境去宰割「今天」。在派對歡笑時,一天過得飛快;在困苦病床上,渡日如年。畢竟,「時間」是有時鐘的時間,生理的時間和心理的時間。
沒有好好的活著的人不單是浪費時間,乃是不知道何謂時間?更不要問時間與永恆的關係了?所以,我們的問題乃是如何把時間轉化為生命。
活著的人並非是要把時間過度就算;乃是要把時間活到人生裏去,活得深沉、豐富和踏實。

各位看官們,怎樣把時間轉化為生命?如何把時間活到人生裏去?請賜下您的高見。

祈禱:主啊,我的時間在祢手裏。
求祢賜我聰明智慧的心,好叫我能數算自己的日子。阿門。